运河欣赏 | 绍兴的河桥往事

绍兴,古称会稽、山阴和越州,具有2500年的历史,乃河桥之乡。其境内河湖密布,纵横交错,大小河流总长近2000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桥梁4000多座,其中古桥600余座。流水、小桥、乌篷船构成水乡绍兴一大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编辑 | 张宁

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运河网资料图)

春秋战国时期,以绍兴为都城的越国,为便于军事和生活物资运输,在绍兴城与上虞之间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山阴故水道”。据《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条史载中的山阴故水道呈东西流向,西起绍兴城东郭门,东至上虞区炼塘村,全长25千米,河北岸毗邻山阴故陆道,河南侧为农田。山阴故水道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除有航运功能外,还有灌田和排涝作用,并且成为后世横贯浙东地区杭甬运河的初始段。

开凿山阴故水道使周边一些自然河道得以连通,从而形成越国都城的水运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军事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使越国一度成为吴越地区的霸主。时至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对绍兴城西南多处水源进行围筑后,形成了鉴湖。山阴故水道不仅连通鉴湖,还沟通绍兴城与曹娥江之间的水道。到了西晋时期,贺循在会稽内史任上,组织民众开挖绍兴城至萧山的河道,史称“西兴运河”,使山阴故水道又向西延伸至杭州,形成了杭甬运河的雏形。这一史实载于《嘉泰会稽志》:“运河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

山阴故水道与西兴运河的连通,既有利于农田抗旱排涝,又促进了水运畅通,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东晋有关文献评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表明当时绍兴经济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到此谋生落户。南朝学者沈约在《宋书》中也记述了绍兴经济富庶的景象:“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商贸活动的一片热土,并延续至后世历代。

历史悠久的山阴故水道还是一条人文之河。千百年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祝英台就是绍兴上虞人,当年她乘乌篷船行进在山阴故水道上,前往杭州求学,由此与梁山伯相识并同窗共读数载,建立了真挚的感情。此外,由山阴故水道串连起的纵横河道及两岸风光,也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吸引了历代著名诗人前来巡游。诗人们或漫步河岸,体会南北朝诗人刘义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赞叹;或泛舟巡河,欣赏沿途山水风光、田野景色,乘兴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东海横秦望,西陵绕月台。”西陵,就是山阴故水道向西延伸至西兴;杜甫《解闷十二首》:“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诗人抒发从扬州乘船前往绍兴时的心情。

时至今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山阴故水道,作为杭甬运河的一部分,它依然流淌在绍兴市的河网水道之中,继续发挥着航运、水利及文旅等作用。

曹娥江是钱塘江主要支流,全长193千米,也是绍兴市最大的河流,在市域内长156千米,上游来自浙江磐安县大盘山,由南向北流经绍兴市新昌、嵊州、上虞、柯桥区后注入钱塘江。

曹娥江原名舜江,后因曹娥投江义举而改称“曹娥江”。史说在东汉时,绍兴上虞有个叫曹娥的女子,其父曹盱不慎溺死于舜江,当时年仅十四岁的少女曹娥,连续几昼夜沿江边哭喊寻找父亲,却始终未见父亲的遗体,曹娥悲痛之极亦投江自尽。附近十里八乡民众为之感动并相传。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曹娥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因泥沙淤积,一直处于自然水深,上中游河道仅能通行木帆船;而下游因临近钱塘江出海口,河道相对面阔水深。在宋代,这里的沥海曾为海港,有海帆船载货进出、泊岸。明代为防倭患,曾在此地屯兵驻防。明洪武年间又置港所,负责办理船货业务,收纳厘金税,“凡为货皆须输捐”。进口物资为食盐、咸卤、鱼鲜和粮食等,出口物资以酒酱、毛竹、木材和沙石为主。船只由曹娥江北上进入钱塘江,然后向西可到杭州,向东经杭州湾出海可至乍浦、上海及舟山等地。

进入20世纪80年代,曹娥江运输业开始兴起。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对航运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江中采沙业的盛行,既搞活了经济,又对河道进行必要的疏浚,使航道水深增加,可通行载重几十吨的机动船。位于曹娥故里上虞区的曹娥港航道与杭甬运河连通,因航道水深改善,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提高。2000年绍兴启动河道改造工程后,曹娥江航道得到进一步治理,相继实施曹娥江引水工程、河闸枢纽工程,改建了沿河船闸、桥梁等设施,使通航条件和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改善,通航标准提升至300—500吨级。古老的曹娥江获得提级赋能,助力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鉴湖,又称镜湖,位于绍兴城西南,是江南名湖之一,也是古代绍兴留下的水利工程杰作。

在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为解决当地旱涝之患,组织民众对绍兴城西南30多处大小水源进行了疏导与归并,圈围水域面积200平方千米,由此形成烟波浩渺的鉴湖。据北宋学者李昉所编《太平御览》卷第六十六《湖潭》记载:“《会稽记》曰: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迴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

作为古代水利工程项目,鉴湖集蓄水、泄洪和灌田于一体,为调节旱涝、保田利民及水上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绍兴民众将马臻敬奉为“鉴湖之父”,他去世后被安葬于鉴湖之畔,并建墓立庙供人们纪念。马臻围湖利民的功德为后世所敬仰,宋仁宗所赐“利济王墓”四字刻在墓地石坊上,清康熙年间,朝廷拨银修缮了马臻墓,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宋代诗人王十朋还赋诗道:“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高度评价马臻创建鉴湖的不朽功绩。

鉴湖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成为历代文人巡游之地,并留下了诗词名句。李白有多首描写鉴湖的绝句,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杜甫有诗云:“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孟浩然写下“试览镜湖物,中流见底清。”“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白居易和元稹同为中唐时期的诗人,都曾在浙江做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又都游览过鉴湖,两人曾经互赠自己所作的鉴湖诗,元稹赠白居易的诗云:“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白居易回赠:“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两位诗人交流鉴湖诗作,成为鉴湖史上的一段佳话。南宋诗人陆游是绍兴人,在鉴湖边成长,鉴湖畔有一地曾是陆游当年读书作诗的地方,后建成“陆放翁祠”。陆游诗词中有多首描写鉴湖的诗句,如“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鹤从西来,长鸣掠沙汀。”反映了诗人对家乡鉴湖的深厚感情。

自南宋末期以后,由于泥沙淤积和当地官绅过度围垦占湖、大兴土木,致使鉴湖水域面积大幅缩减。即便如此,鉴湖因其历史悠久、人文影响深远,如今仍为绍兴名胜之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其周边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还存有古鉴湖的残迹轮廓,给人们留下抚今追昔的想象空间。

绍兴河流多,有河便有桥,流水潺潺与石桥静默,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宛如一幅优美的水乡画卷。在绍兴现存的六百多座古桥中,位于城中越城区的八字桥以历史悠久、设计独特而闻名于世。八字桥建于南宋嘉泰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坐落于三河三街交界处,想必当年这里商市相连,人流熙攘。因此,古人在造桥时结合此处水陆交通特点,采用三街三河交叉、四向落坡的巧妙设计,从而形成路连四方、水通南北的交通格局,达到了舟行河、人走桥、路人交错自如的理想效果。八字桥结构简洁而稳固,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八字桥现被列为全国重点历史保护建筑。

作为江南水乡的绍兴,舟船成片是其独特的一道风景,而乌篷船又是绍兴一张靓丽的名片。乌篷船两头尖翘,中间覆盖半圆形的船篷,用竹片编成的船篷涂上桐油黑漆,故称“乌篷船”。它在绍兴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绍兴古称越州,乌篷船是古代水乡民众不可或缺的水上交通工具——乘人载物,行驶在河上,穿过小桥,游荡于集市与农舍,一摇一摆尽显水乡特有的灵动与悠闲。南宋诗人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中形容乌篷船“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

鲁迅之弟、作家周作人曾写过一篇书信体散文,向友人介绍家乡绍兴的乌篷船,发表在1926年《语丝》期刊上。文中写道:“在我的故乡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坐夜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这篇散文语言朴素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后收于《周作人散文集》。

绍兴的河与桥,构成了江南水乡特征,而游弋在河上的乌篷船,犹如一个个水上精灵,轻盈地弹奏着水乡特有的韵律。我国古代诗人在巡游绍兴后,曾留下描写乌篷船的诗词绝句,流传千古。唐代诗人温庭筠“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李珣“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殷文圭“一篷秋雨睡初起,半砚冷云吟未成”宋代诗人陆游“碧瓦朱甍无杰屋,乌篷画楫有新船”“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程垓“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

如今,绍兴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呈多样化,而乌篷船主要用于水上游览,人们搭乘乌篷船,在欣赏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亲身体验水乡风情,留下对绍兴的美好记忆。

(投稿:zgyhw123@126.com)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冯元祥图片:运河网
 
往期精彩回顾
运河欣赏 | 汴水上的欧阳修
运河欣赏 | 静卧在马棚湾的铁牛
运河欣赏 | 北京的运河,不仅是个景儿,更是生活本身!

好文!必须”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运河网

此条目发表在报刊文摘, 西兴探幽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