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全面提升道德素养,展示西兴风采,讲好西兴故事。西兴街道授予王国林、王根生、龙应、刘明、何佳黎、沈余兴、沈银银、周宝仁、诸文娟、章欢良、傅利江等11人“2023年度美丽西兴人”称号。西兴发布特别推出《美丽西兴人》栏目,带你走进他们,听听他们的动人故事。

他们,在危险境遇中挺身而出;

他们,在历史文化中传承创新;

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奉献自我。

 

他们的身影或高大或柔弱,

他们的故事或壮丽或平凡,

美丽西兴人,就是他们的名字!

无私奉献铸大爱,传递“美丽”正能量!

 

今天,跟随小西认识这一期的主角

文化传播者——王根生

走进西兴古镇,穿过古资福桥,这里便是王根生老人的家……今年82岁的王根生是土生土长的西兴人,2017年,他凭着儿时记忆,手绘了两张旧时期的西兴古镇地图,地图上清楚地标注了古镇上的每一户人家及店铺。七十二爿半过塘行铺子、作坊、茶酒楼……这就是目前在过塘行专题陈列馆看到的《西兴古镇图》和《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年-1956年)》。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离不开老街,怕自己‘走’了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西兴古镇曾经的故事了。”对于他来说,这里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他学习、成长的地方。古镇的兴盛,他见证;古镇的发展,他参与。
“我孙子3岁的时候就总让我讲述曾经的西兴故事,我们祖孙俩走街串巷寻迹讲史,但当时西兴周边古迹地貌已湮灭,无迹可寻,我看着他渴望的眼神,就下定决心想要为他们这一代画下一张我记忆中的西兴史迹方位图。”
“地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修改了上百次”
2017年年初,西兴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专门把老街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请了回来,请他们帮忙回忆一下古镇的“年轮”片段。
王根生格外认真,带来了一张自己手绘的西兴地图,一直画到了民国时期的历历过往,似在岁月的长河里,轻取了一瓢——地图上,他清晰地注明了北海塘、西陵驿遗址、六眼井等上百个地名。
薄薄的图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王根生大量的心血——经折装的方式装订,再配以深蓝色硬纸板封底,上面清楚标注了西兴历史古镇从1911年——1956年所有店铺的名字与布局,这是王根生修改了上百次的成果。为了确保地图的准确性,他将手绘的地图印制好发放给街坊邻居,请他们帮忙回忆和修正。当最终版的地图徐徐铺开,西兴过塘行的辉煌历史跃然于所有人的眼前。
“我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过塘行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热爱文史的王根生,对过塘行的历史如数家珍。明末清初最盛时,登记在册的过塘行共有七十二爿半,经营范围有大体分工,有过禽蛋的,过茶叶、药材的,过牛、羊、猪、鱼秧的,过棉花、蚕丝、绸缎的,过百杂、灯笼、木器的,种类繁多。一般过塘行均全年营业,只有一家黄鳝行,因为鳝鱼上市有季节性,每年总有几个月不开门,被戏称为“半爿”。
“看西兴,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王根生从小听着老一辈人讲西兴的故事,对西兴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以前,在过塘行什么货品都能找到。”后来,随着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的发展,浙东运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仰赖运河而生存的过塘行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老街逐渐归于安静。对于西兴文化的挖掘,王根生通过实地走访和史书查阅,陆续整理出了一套有关西兴老底子的系列怀古图册,共八册。除了被大运河博物馆收录的《古镇图》《行肆图》,还有《康熙南巡图中的西兴》《越剧与西兴》《西兴简况》《西兴记忆》。王根生说,他还打算完成《老物件》《老契证、老证件、老照片》这两册的整理,但由于年事已高,有些力不从心了。他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播西兴历史文化的队伍中来”!
“讲好西兴历史故事,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大运河申遗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不久的一天,我在老街走访时偶遇了慕名来西兴游玩的一家人。小孩不解地问‘你们是不是搞错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听到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更加坚定了我要把西兴古镇曾经的面貌画出来的决心,让年轻人也能知道老底子的西兴,让下一代也有处可寻,”说到这里,王根生拿手指着“古镇图”封面上的“怀古”二字,“西兴有着2500年的历史,你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把 ‘西陵怀古’这张金名片擦亮!”
不光在发掘文化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对于文化传播王根生也很用心。“我平常没事就去老街和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转转,偶遇游客或参观团,我都很乐意为他们讲解。”行肆图获得关注后,有不少媒体记者前来西兴采访王根生。“我都会送上一份资料,希望他们能将西兴的历史传播给更多的人。”王根生充满自豪地说道。
采访结束后,王根生带我们走进他的“小花园”,热情地介绍自己心爱的花草。挖掘西兴古迹、传播西兴历史是王根生一生执着的方向,他用行动把“记忆中的古镇”永远地保留下来……

文字/摄影:白雪艳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西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