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生: 朴笔素心留住西兴
(原载2024年9月20日《绍兴日报》)
●记者 沈卫莉

  王根生,1942年生,萧山人。从西兴供销社退休后,担任过西兴古镇屋子桥和古资福桥的义务文保员、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001号志愿讲解员。2017年始,凭着儿时记忆,手绘《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和《西兴古镇图》,为运河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档案”,被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收藏,编撰“老底子的西兴系列”史料,获“美丽西兴人”等荣誉称号。

初见王根生,是在杭州西陵社区。他拎着布袋,兴冲冲地赶来,落座后,从袋里掏出自己编撰的厚厚一沓资料,手绘的两张图:《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和《西兴古镇图》,还有一叠资料《西陵怀古》《西兴简况》《越剧与西兴》等,摆满桌子,给记者一一讲解起来。

今年82岁的王根生,世居西兴,至今仍与老伴住在老宅,推开小院的门,便是运河,“从蹒跚学步起,我就在运河边玩耍,长辈坐在树下,给我讲运河往事。就是因为童年记忆,我喜欢搞这些老底子的东西,希望留住乡愁,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他轻拭着额头的汗,笑声爽朗。

痴迷西陵怀古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一幢白墙黛瓦的小院,外墙写着“一部西兴史,一座过塘行”,走进陈列馆,就走进了大运河的历史。

王根生绘制的《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挂在陈列馆的醒目位置,游客每每来此打卡,都会仔细观看这幅图。

西兴,位于钱塘江南岸,古称固陵、西陵,是春秋时越人过钱塘江的主要渡口,有“浙东第一关隘”之称。西晋以后,西兴由军事重镇转变为中转码头,形成了服务于过江转运的商业市镇。20世纪20年代萧绍公路通车后,西兴市面逐渐衰落。

这张图上清晰地标注着:西兴老街西起铁岭关,东到资福桥,全长不足千米,有海塘、西陵驿、六眼井等上百个遗址遗迹,还有72爿半过塘行,有的过禽蛋、茶叶、药材,有的过牛、羊、猪、鱼,有的过棉花、蚕丝、绸缎、灯笼等,种类繁多。有一家黄鳝行因为营业有季节性,被戏称为“半爿”。

看着这幅图,仿佛看到百年前西兴的盛况,万商云集、市面繁华,船泊岸边,一句响亮的吆喝“靠塘去”,唤醒了被带走的时光。

“西兴,既是浙东运河的起点,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出发地。”王根生对西兴的历史如数家珍,西兴过塘行的兴起,缘于浙东运河水位低,钱塘江水位高,无法直接通航,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再换船继续航行。

被誉为“画说运河第一人”的杭州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为创作西兴古镇长卷,7次到古镇写生,总觉得少了点老味道,他站在古桥上,一脸怅惘,当地居民告诉他,你要画老底子的西兴,只要看王根生绘制的《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就成,果然,当看到许多湮没的场景再现图上,他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很快完成了长卷创作。

为啥绘制这两图?“西陵怀古是杭州‘运河十景’之一,我要抢时间,把记忆中的西兴呈现出来,我怕自己过世后,再没人知道这些老故事了。”王根生回答很干脆。

一张图抠7年

20多年前,王根生刚退休,经常牵着孙子走在古镇青石板上,边走边寻迹讲史,“这条河上,当年挤满等待过闸的船队,客商熙来攘往,那半截掩埋地下的永兴闸墩、闸槽,就是入江的船闸所在,在它脚下,就是钱塘江的惊涛骇浪。以前,西兴过塘行,一把算盘、一本账簿、一杆大秤,什么货品都能找到……”看着孙子一脸不解,王根生暗下决心,一定要绘制西兴老街图,重现白帆樯橹、艄公号子的西兴盛景。

2017年,75岁的王根生开始挨家挨户敲开古镇老住民的门,打探他们的家族史,祖辈在此从事过什么行业,以及对老街的记忆,靠着一支笔,悄悄地整理起有关西兴古镇的历史资料,刚开始他不向旁人透露自己要做啥,甚至连老伴都瞒着,唯恐被人笑话“师出无名”。

“有时候,正吃着饭,儿时的街、弄、塘、堰、渡、闸突然浮现眼前,我马上拿出纸笔,把它们记下来,怕‘灵光一现’就溜走了。半夜醒来,想起老街上的某家过塘行,我会起床把记忆里的样子画下来……”对于患有严重视障的王根生来说,画图写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他拿着放大镜,脸快贴到纸上,依然笔耕不辍。

最让王根生犯难的是古镇距离的测量,他采用原始的办法,用脚板丈量,为了确保准确,他会反复走动多次,取得平均值,再将步数转换为距离。

无数次,王根生在1500米长的西兴老街上低头丈量古镇,嘴里数着步数,左邻右舍向他打招呼,王根生一不小心便忘了计着的步数,不知走了多少回,才标注出每一段的距离。

凭着点滴积攒的回忆,一步一步的丈量,7年来,王根生手绘的《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成为反映1911年至1956年间古镇全貌的权威史料,但他仍在不断地修订,目前已经有了4个修正版,为确保准确,他将手绘的地图分发给街坊邻居看,“资料与地图存在错的或是遗漏的地方,一定要告诉我”。

在细抠《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之余,他还绘制、编写了《西兴古镇图》《康熙南巡图中的西兴》《西兴简况》《西兴记忆》《越剧与西兴》等史料,在地名、胜迹中,有多种俗称的,他都作了收录。比如官河,又叫西兴运河、浙东运河、杭甬运河、萧绍运河、蒙山江、漕渠等。

寻找接棒人

今年初,王根生获得2023年度“美丽西兴人”的荣誉,表彰他挖掘西兴古迹,传播西兴文化,用行动把“记忆中的古镇”永远地留了下来。

王根生自称西兴老王,“全凭一股痴情、一张老脸、一双老腿传播西兴”。10年前,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一天,他行走在老街上,偶遇慕名来玩的一家人,小孩子不解地问家长,“这里什么也没,真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一刻,王根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西兴古镇曾经的风貌画出来,让下一代有迹可循。

幸运的是,近些年,王根生的努力与付出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从央视到浙江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学者等,都到西兴采访请教王根生,他的签名簿上已经有近百人的签名,西兴老王俨然已是西兴文化的代言人。

王根生整理出“西兴史迹顺口溜”:一条运河、两条古塘(西江塘、北海塘)、三座古寺(资福寺、明化寺、慧济寺)……百个河埠、千年古镇、范(音万)蠡城隍,在老街分发给游客;他还计划在《西兴老街行肆图(1911—1956)》的背面,印上1986年央视精品纪录片《话说运河》里有关西兴的讲解词和照片,扩大影响力。

西兴何时再兴?这是王根生余生的最大心愿,经过多年思考,他撰写了重现昔日繁盛的建议:古镇发展要抓住“古、韵、繁”3个特色做文章。

“‘老底子的西兴系列’计划出8本,现在还剩《老契证、老证件、老照片》和《老物件》两本,因年事高体力不济,至今还没整理出来,当务之急,想找一个接棒人。”说起这件事,老王心急如焚。

今天的西兴老街,隐匿在高楼林立的杭州滨江新区,王根生经常站在桥头,望着几千年汨汨流淌的河水、码头和悠悠白云出神,发出今夕何夕的慨叹。偶尔他也去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转转,遇到有参观团,便向游客娓娓道来:“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西兴自古是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