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看运河|粉墙黛瓦唐诗韵 千年古镇续繁华

  浙江在线11月2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刘慧 俞吉吉 见习记者 马赛洁 摄影 魏志阳)粉墙黛瓦的古朴民宅沿河而建,数百年前的古老石桥跨越两岸,两岸间,一条悠悠流淌的河流穿行而过,水波盈盈,人影绰绰……它藏匿于滨江高新区的闹市之中,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人文荟萃,古迹众多,还留下过李白、白居易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这里,便是浙东运河古老的起端——西兴(古称固陵、西陵)。

官河从古镇穿行而过,镌刻着“福泽长流”的古老石桥上,两只石狮子张着大口。.jpg

官河从古镇穿行而过,镌刻着“福泽长流”的古老石桥上,两只石狮子张着大口。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西兴在春秋战国时代是越王勾践的屯兵重地。吴越交战,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格斗。后来勾践战败,他带着宠臣文种、范蠡入吴称臣,越国的百姓官吏从首都会稽(即今天的绍兴)一直哭送到西兴拜别,在这里演出过一场撕心裂肺的亡国蒙耻的历史悲剧。到了晋代永康元年(即公元三百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了从会稽到西兴这段运河。而整条浙东运河,则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陆陆续续开凿而成的。

这是一条辉煌逾千年而今显得有点恬静的河。浙东运河又名官河、漕渠,西起钱塘江南岸的西兴,经绍兴,跨曹娥江,东至宁波三江口,经甬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走进古镇便可见从古镇穿行而过的官河,它是历史上浙东运河的源头,河边的水上人家,民风古朴。官河里,水生植物生机勃勃,两岸驳坎,展现出古色古香的河道韵味。

官河从古镇穿行而过。.jpg

官河从古镇穿行而过。

今年70岁的曹雪荣是土生土长的西兴人,小镇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每一处古迹,他都如数家珍,“西兴自古繁华”,是他每每说起西兴就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历史上,富庶的宁绍平原上的稻米、食盐和其它各种物产,都是通过这条运河,在西兴过渡口进入钱塘江径直运往京都。来自日本、高丽、中东和东南亚诸国的使臣、商贾和货物,从宁波上岸,改乘内河船只,也是从这里入钱塘江去晋谒大宋皇帝的。苏东坡曾有诗云:“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苏东坡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现代化的导航设施和灯光航标。当年船只在茫茫杭州湾上航行,就是靠着架设在西兴铁岭关上的晨钟暮鼓来导航停泊的。

“杭州鼓楼尚存,西兴钟楼已经不在了。铁岭关、城隍庙和永兴闸都只有遗迹了”。说到西兴的钟声,曹雪荣不禁为西兴的变迁所感慨。随着钟声消逝在时光中的,除了西兴的繁华盛景,还有一种特殊的行当——过塘行。

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屋子桥存留至今。.jpg

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屋子桥存留至今。

一座过塘行,半部西兴史。西兴“通南北之商,候往来之使”。旧时坊肆栉比,商贾云集,自清末至民国初年,单是过塘行就有72爿半,茶店32家。当时,由大运河或钱塘江过来的货物,如要转运到浙东各地,就要跨江到对岸的西兴,然后,经内陆河道转往绍兴、宁波一带。由此,便造成了当地过塘行业的兴旺发达。

一面算盘一本账簿一杆大秤就可开张,过塘行,即转运栈,专替过往客商转运商品(货物),这一特殊的行当不仅是古代的物流中心,也是人流中心和文化中心。

窗外官河上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门前是挑夫们的划拳声、孩子们的笑闹声、香客们的聊天声……这是今年72岁的张翊乔的童年记忆。“老底子最繁华的时候,这老街上一排门面过半都是过塘行,最多的时候有70多家。”张翊乔说。过塘行的兴盛还带动了其他生意的红火。在张翊乔的记忆中,官河两边当年有汤宝楼茶店、延春堂药店、润大昌南货店、祥茂肉店、杨永和布店,还有酒作坊、酱园店等,休闲娱乐,一应俱全。

张翊乔家仍保留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来他家考察的照片。.jpg

张翊乔家仍保留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来他家考察的照片。

张翊乔家叫做张德茂过塘老行,爷爷的爷爷开始,一直到他的爸爸,还经营着过塘行的生意。张家的过塘行,当时是专过烟叶、茶叶的,建于清末,原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主楼后带着披屋。可惜,现在只剩了一间,但室内板门、隔扇、阁楼、桌椅,倒都保留着旧时样式。

古镇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立碑.jpg

古镇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立碑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经数百年后的原汁原味,2013年9月23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考察组国际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来西兴考察,张翊乔家也成为了考察点,在堂屋里的一张方桌前,他讲起了家里几代人开过塘行的故事。如今,这栋清末传统木构院落式建筑也成了记录这段繁华往事的杭州市历史建筑。特色鲜明的“过塘行及码头”文化,也成为了杭州申遗预备名单中首批7个“遗珠”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jpg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这里一度繁盛的除了贸易还有诗。据记载,唐代有400余位诗人由杭入越,东游名山大川前,都先登录西兴(或另一古渡渔浦),观潮仿古后,再乘舟东行。他们登固陵,游妆亭;住驿站,观海潮,睹物生情,缅怀先人,留下瑰丽诗篇无数:李白三入越中,离不开运河舟楫,他的抒情诗《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将登临西兴后的第一印象告慰朋友,分享快乐;孟浩然的观潮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吟咏雷霆万钧的钱塘江大潮和西陵万人空巷的观潮场面。西兴,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入口。

数百年间,由于钱塘江江道逐年北移,南岸涨沙壅塞,西兴距江日益遥远,再加上汽车、火车和轮渡的开通,西兴的过塘行产业开始衰落,小镇渐渐安静了下来。今天,静静的官河上,当年确曾真真切切地漂流过满河等待过闸的舟楫船队;这镌刻着“福泽长流”的古老石桥上,两只石狮子张着大口,似乎在向路人讲述着,当年在西兴确曾是个客商熙来攘往、香火鼎盛如炽的繁华去处;那排满了毛茸茸的青苔的石砌埠头,当年是货物堆积如山的热闹码头;这半截掩埋在土里的永兴闸唯留下闸墩和闸槽,当年就是名播东南的古渡放船入江的船闸所在,就在它的脚下,曾日夜不停地奔涌着钱塘江的惊涛骇浪。

西兴老街.jpg

西兴老街

铅华尽洗,再续繁华。拆违章、修复老房子、整河道,近年来,借助城市升级改造,沉寂多年的西兴有了新模样。走过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屋子桥便来到了全长960米的西兴老街。2002年,老街列入杭州十大历史保护街区之一,也是目前杭州城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踱步于老街的青石板上,古色古香的慢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仍保存着大量清末民初的建筑,清一色的粉墙黛瓦,老式的剃头铺、木凳铺、茶馆和有着千年历史的西兴灯笼,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声声吆喝。古资福桥、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诸多文物古迹,颇具韵味的月梁、窗坊和幽长蜿蜒的廊道,延续着萧绍两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兴灯笼和西兴祝福已被列为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整理和保护。街上,制造作坊林立,打铁作、蔑刀作、油漆作、箍桶作、裁缝作、豆腐作、香烛作等行业生意兴隆。各种车担浮铺穿梭于弄巷之中,喧闹不绝,街市繁荣,民殷物丰。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内,来自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向人们展示着运河漕运文化和古镇的迷人魅力。

古镇里,来自画室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写生。.jpg

古镇里,来自画室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写生。

古与今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经济与文化的交融,西兴,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镇,正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征程中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成群结队的画家学生们背着画架来到这里,用色彩堆积心中的江南水乡梦;游客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掏出手机留下倩影;摄影爱好者们纷至沓来,用镜头记录着小镇的慢生活,那深巷中静静读报的老人,那在河边摆满花盆的运河人家,望着幽深的古街,他们还在心中构画着一幕幕更美妙的景象:一场古色古香的旗袍秀,婀娜的女子一字排开;打伞的少女在雨巷中渐渐走远,倩影袅袅……

此条目发表在报刊文摘, 西兴探幽, 西兴过塘行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