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油画,展示老底子的江南小镇

点击下面图片,可以看到这幅200油画的全貌

虚拟全景展示,可缩放,也可移动。

(虽然画面上的并非西兴古镇,只是艺术创作,但是和旧时的西兴非常相似。)


20年绘就200米油画界“清明上河图”

——专访我校教师唐耀忠

发布时间:2017-05-27

尽管是工作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里的参观者仍络绎不绝,外国友人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展厅里正在展出的是我校教师唐耀忠《童年的记忆》江南水乡油画长卷特展。尽管已经做过心理准备,但面对由一人独立完成的高2米、长200米的油画作品所感受的视觉冲击依旧无以言表。这幅在中国美术史留下自己足迹的的恢弘巨作背后又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童年的记忆》江南水乡油画长卷特展

传承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1990年,唐耀忠从部队转业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那时候,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外出到各处江南水乡古镇写生,去观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及生活场景,搜集创作素材。”在采风中,从小对古镇有着深厚感情的他被浙江龙门古镇浓郁的宗族氛围、乌镇多样的民俗文化所打动。“年复一年,我发现没被毁拆改造的古镇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到原汁原味江南生活的场景。”一次,在丽水大港头镇,唐耀忠看到古朴的雕花大梁被拆,作为文化记录者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深深冲击着他。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如果没有人能将这些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那么子孙后代将无处了解水乡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古镇风貌和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

我校教师唐耀忠

我校副校长孙真荣一行参观了展览

在堪称中国油画界“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作品中,唐耀忠高度还原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以中式散点透视与西式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方式生动详尽地记录了江南地貌特征、名胜古迹、生活场景、人文风情,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水乡的市井生活和文化习俗。“真实记录了市井平民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表象,复原了江南民俗繁荣的本相,对了解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俗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意义极其深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展览序言中这么写道。

唐耀忠表示,作品单色调偏黄的处理,是希望观展者在第一眼看到作品时能够立刻被带入一种回忆的语境之中,结合着自己幼时的体验去欣赏。芦苇边的石拱桥、划着乌篷船在水上看社戏的人们、人声鼎沸的乡村集市……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中,唐耀忠处处都在诉说着故事。他将思绪饱满的童年记忆投注到了作品中的人、事、物身上,平静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蕴蓄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体现江南的人情美、人性美。

唐耀忠通过“沈记伞铺”、“张记绸布庄”、“香山堂”等老式店铺还原生活情境的同时,也刻意以此方式展现当时社会的三百六十行,特别是那些如今逐渐消失的行当:挑着担子的剃头匠、澡堂子里的搓澡工、作坊里的铜匠等等。作品中,更是通过人物的服装变化和时令民俗反应了我国历法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明祭祖、立夏称人、端午龙舟、重阳糕制作等。“作为一个艺术家,承担历史文化的责任很重要,有这样的境界才能画出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家担负的社会责任敦促艺术家如实记录社会发展变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正是唐耀忠身体力行且不断教导学生的:“在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们,多创作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让艺术作品发挥自身艺术和审美价值之外,还起到滋养当下生活的社会作用。”

“立夏时称体重,到夏季过完的立秋之日再称一次,若是体重轻减了,那就多吃点肉‘贴秋膘’来补一补”,唐耀忠指着画作上的“立夏称人”场景为参观者讲解。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日。作品展出期间,唐耀忠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待在展厅。“因为画上表现的很多行业、节令民俗都是年轻人们从未见过的,他们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产生很多疑问,我很乐意为他们讲解。”

“一生择一事”并不奢侈

凭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唐老师将自己除教学之外的精力全部投入创作。1993年他开始着手进行作品素材搜集整理,除了带着学生采风写生,自己又走遍了江南大大小小的古镇,进行了几十次速写材料积累,这一画就是二十年。因油画作品的特殊形式,找到能够安置数量多达上百幅高2米、宽2米大木框的画室难度巨大,最后租用地下室当工作室。

上海气候潮湿多雨,而绘制油画的亚麻布遇水极易变形发霉,导致附着的颜料脱落、变色,后期修补会让画作效果大打折扣。地下室由于空气不流通,给画作的保存更添难度。每到梅雨季节,为了防止画作在地下室里遭遇受潮、霉变等,唐耀忠总要加大对作品的保护力度,安置空调、吹风机、除湿机、防虫剂等。2013年,其所在大楼因工程装修失误,管道破裂,哗啦啦的水流直冲地下室。唐耀忠及时找到物业帮忙,所幸画作基本没有被淹。就在今年4月,他的市郊地下画室又一次遭遇危机。积水几十公分危及画作安全,他的研究生们闻讯从学校里赶到,合力抢救画作脱险。

“油画颜料的味儿道很重,就算是小幅的作品也没办法在家中进行。”在这二十年中,唐耀忠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教学和油画创作中。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女儿唐迪说:“(他)几乎黏在这些地下室里的油画架旁,更不用说全家一起外出游乐了”。各种机遇纷至沓来,但他都拒绝了,“因为那些事情不迫切,我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踏实认真地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坚守,并不奢侈,但却可贵。

作为一名军人,唐耀忠打算将此作品作为建军90周年的献礼。“下一幅作品已经在我脑中构思完成了,我想要创作一幅反映丝绸之路盛景的长卷作品。”唐耀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恢复招生后招自上海的1983年第一届毕业生,在新疆军区任职多年,走遍了中国西部边疆,了解和熟悉中国西部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古丝绸之路的优美景色、奇观,曾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西部边民的风土人情的油画作品。“与《童年的记忆》不同,这幅反映‘一带一路’的作品要用彩色来表现,不同民族身份用艳丽的颜色区分体现。从西安开始,浩浩荡荡的人群、驼队……”,说起新作,唐耀忠滔滔不绝。“按照目前的体 很难以一己之力去完成,但我会尽力去做。”

唐耀忠表示,今后还将从本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出发,在写实油画中融入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努力注入中国智慧和情境,继续创造反映中国社会时代变革风云和描写本土自然风貌的优秀作品,不负时代,参与编织气壮山河的世纪中国梦。

图、文|吴潇岚 来源|新闻办 编辑|吕安琪 沈梦英

https://news.ecnu.edu.cn/6d/b5/c1837a93621/page.htm

此条目发表在报刊文摘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