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景如画的古镇,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西兴。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早在千百年之前,就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站在 凤凰 山上,聆听着耳边阵阵钟鼓的鸣响,眼望着钱塘江滚滚地潮水,颂出了西兴古镇千年的繁华。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是苏轼。
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我们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小镇……
我们一帮老头老太忽然想到西兴、湘湖……
相约在地铁西兴站等候。
四十多年前,我们——曾经一起把最美丽的那段时光献给了那个特殊年代。摸打滚爬八九年,造就了一段特别难忘的日子。
小镇故事多,老人对千年古镇别有情味,悠悠岁月浮想联翩。
千年西兴老街,浸润着岁月的风雨,古色古香的质朴气息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千年西兴老街,浸润着岁月的风雨,古色古香的质朴气息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老街的南边有许多条小弄,如陈家弄、施家弄、莫家弄、张家弄、衙弄、塔弄、塘头街、戴家墙门、包家道地等巷弄。每一条弄都是以同族或几个族居住,所以弄内也有不少传统古木结构屋和从小生活居住在此地的老人及他、她们已继承和未传承的故事。
西兴运 河源 头至今石护栏上有一对 石狮 子惟妙惟肖地立在两旁,护栏中段镌刻的”福泽长流”四字依稀可见。至于有文记载石栏两旁有”已卯仲夏”、”里人同建”八个小字已找不到。
走在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上,眼前是层层叠叠的古老民居,到处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烟火人家,小镇保留着一份安逸闲适、真实自然的古朴韵味。
西兴原有制作灯笼的习惯,一到逢年过节,几千盏红灯笼在古镇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街上的制作灯笼的老艺人已经去世,高挂在老街上的红灯笼,都出自老街西南五公里开外的马湖村。
站在桥头,眺望入画卷般的千年西兴古镇,古色古香的质朴气息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西兴街杨宅,清代传统木构院落式建筑,是西兴地区”前店后宅”式传统民居典型代表石碑。
杨宅后院木桥架在干枯的河床上,这里不远处就是著名的” 永兴 闸”。
杨宅房屋西墙长方型的巨大石墙基至今仍然完好如初。
感叹古人的建筑工艺是那么精湛讲究!
天井北面的木结构二层楼。楼下是刚进门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厢房及两组两边均可上楼的楼梯。
涵盖两个世纪的锁具,古时大门锁具也体现了主人独特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西兴古镇的”过塘行”是西兴的支柱产业。所以现有”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设在西兴镇古塘路的西头南面,也就是过塘行码头前店铺后宅屋之内。
过塘行码头,是西兴历史街区的精华景观地带。
西兴老街”俞任元过塘行”已列入 杭州 市历史建筑,是清末传统木构院落式建筑,反映了西兴地区特有的过塘行历史。
97号老俞家大门紧闭,如今不知谁是主人?
“过塘行”码头俞任元故宅青石板窗台是西式窗户。
在”福泽长流”北侧,西兴运河最大的码头,即过塘行码头,也是最大的公用河埠头。
西兴运河边有三个公用河埠头,一个就是”过塘行大埠头”;一个叫”御前码头河埠头”,在西兴驿站遗址北面运河边;一个叫”日船埠”,在资福桥北面两头的河埠头。
漫步西兴运河最大的码头,即过塘行码头,也是最大的公用河埠头。
边走边议:发展到如今,过去的,老旧的都成了香饽饽。
认真阅读报纸是闲暇老人的好习惯,小镇联系着外面的世界。
粉墙黛瓦的传统 江南 小镇建筑依河而立、倒映水中,宛若纯洁的女子倚着美人靠、静静望着水中的人儿。
由于当年连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不通船,老街旁边的 永兴 闸,主要用来调节古运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质。
在古镇很少有三楼,这间房屋显然是重新翻照的,感觉有点怪怪的。
独家使用的河埠头,也是一种富有的象征。
西兴老街原来有一座城隍庙,如今只剩下几根顶梁 石柱 。
庭院深深,小巷道的深处还是隐藏着一些即够老又很新的没有被打扰的传统老建筑。
这片屋子里只有从小生活在此的老人。
这口雕花大古缸很少见到,年代久远,院子里摆着三口大缸。
不知是酿酒、还是防火用?
街上的老井见证了西兴千年的变迁。
原有六口井,后三口废弃填埋,剩下三口井。
这段新造的马头墙,有点 皖南 民居的味道,只是缺了历史沉淀的斑驳痕迹。
红灯笼、仿古路灯,还有那摄像头都是为了保一方平安而设置,它们让生活在古镇的人们幸福快乐每一天。
房屋前街面店铺后住宅,临河依水,都有一个自建的河埠头,踏步接水,洗用及上下船装卸都十分方便。
这家更会生活了,养几只母鸡下蛋,滋养一家人的生活乐趣。
河埠头有镶嵌在自己屋基石内独家使用,也有屋与屋之间的弄堂河埠头。
虽然清洁的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然而传统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
河埠头还是有人到这里盥洗。
横跨浙东古运河上石桥,是西兴老街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
屋子桥桥称屋子桥,原本名实相符,桥上有桥屋,于今桥在屋无,空有名号了。
“福泽长流”石栏下的涵洞本来有水道往西通钱塘江,后被淤塞,残存段的水道上有” 永兴 闸”,如今保存无损。
如今的西兴老街远离城市的喧嚣,宁静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