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图 (百度百科)

《康熙南巡图》是王翚、杨晋等于1691到1693年创作的宫廷绘画作品。该画作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
2018年10月08日,沈阳故宫展出镇馆之宝《康熙南巡图》。 [1]
中文名
康熙南巡图
作    者
王翚、杨晋等
画作类别
宫廷绘画
卷    数
共12卷
规    格
每卷纵67.8cm,横1555~2612.5cm
材    质
绢本
创作时间
1691-1693年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内容

编辑

概况

康熙南巡图卷所在地一览

《康熙南巡图》(见彩版5)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其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所绘人物万余个,牛、马、犬、羊等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画家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画卷中,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经山东入江苏,到苏州、南京,再到杭州,最远渡过钱塘江,到达绍兴。 [2]

该画原藏清宫,后散佚,今第一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收藏于巴黎Guimet博物馆,第三卷现收藏于纽约MET(大都会博物馆),第六卷现收藏于美国凤凰城,第七卷现收藏于加拿大Alberta大学。
康熙南巡图总体设计及画中的山、水、树、石均出自王翚手笔,人物及牛马等为杨晋所画,房屋、舟车等由供奉内廷的其他画家绘制,整个画面宏大,人物逾万,形形色色,牛马牲畜过千,姿态各异,充分展示了康熙南巡时的盛况。2014年3月,《康熙南巡图》残卷在法国拍出天价,一幅117万欧元 [3]  《康熙南巡图》绢本,重设色,共12卷,每卷纵67.8厘米、横1555~2612.5厘米不等。

第一卷

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 第一卷(5张)
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武装侍卫前后呼拥,沿途路旁有舆车及大象。前哨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面幅到此为止。

第三卷

绢本设色,描绘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 第三卷(6张)
第三卷 济南至泰山 全图(17张)

画面开始为丘陵地带,一座城池在众山环抱之中,此即济南府,康熙在城墙上视阅,随从若干,城门大开,南巡的先行骑兵正从城里出发,行进于绵延的山丘之间,山势雄伟,草木葱茏。

队伍翻山过、河,穿过村落,群山逐渐高耸、 险峻,画面出现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从诸臣到泰山致礼。过泰山后,山势略趋平缓,画面至蒙阴县止。

第六卷

绢本设色, 画作原件长12米,宽约90公分,仅存一半,收藏在美国凤凰城博物馆。“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是描绘康熙从瓜州渡江登金山经常州府的经过。

康熙南巡图 第六卷(7张)
画中选取了奔牛、朝京门两处重要节点,根据画中的描绘与场景,与历史记载中的文亨桥、朝京门、花市街、米市河等常州标志性建筑相似,因此可推断,画作中标注“常州府”的画面应该是西赢里一带。整张画气势恢宏,记录了皇帝下江南时常州到奔牛的盛况,画作中,东边城墙上方,“常州府”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在城西运河边,“奔牛镇”三个汉字也是清晰可辨。运河两岸商铺林立,运河中舟楫往来,行人、工匠、商贩,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城外沿运河两岸,阡陌纵横,农田密布。 [4]

第七卷

绢本设色,长2195厘米,画面表现的是江南无锡至苏州的山水、

康熙南巡图 第七卷 江南无锡至苏州 全图(17张)

民居、城垣、店铺、舟桥、良田等。

康熙南巡图 第七卷(14张)

画面开始是无锡惠山、锡山秦园(寄畅园)、黄婆墩,之后为无锡县城,往东直抵苏州浒墅关,又见苏州文昌阁、射渎、枫桥、寒山寺,之后沿着苏州七里山塘街到底是吴中第一名胜苏州虎丘,这时画面变成运河,顺着运河继续往东,沿途建筑逐渐密集,看到一座两重瓮城的规模宏大的城门,就是阊门,这个地区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城墙附近,只见许多大臣们跪在两旁,皇家侍卫严阵以待,恭候康熙皇帝驻跸苏州,继续往东,苏州城内市井繁华,众多的河道、桥梁体现了江南城市的特色。最后为苏州织造府,为康熙皇帝的行宫。

第九卷

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227.5厘米。图中玄烨一行已经从浙江杭州出发,渡钱江塘,经萧山县,抵达绍兴府大禹陵。画面一开始即为钱塘江,江面风平浪静,玄烨乘座的龙舟在许多小船的簇拥下,驶抵对岸,因为般大吃水深,船中装载的物品由民夫肩扛人搬或用车运到岸上,随行并有大量马匹。

康熙南巡图 第九卷(3张)
再往前行,有一城门,门洞结彩,此为西关,关里是一小镇,为西兴驿,沿途村民行旅不断,一条河直过萧山县,城有瓮城,门为两层,河流通过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街市整齐,热闹异常,城外河中舟船,岸上农商。过柯桥镇,渐达绍兴府,城市更显繁华,街市、古塔、校场、府山、望越亭、镇东阁等一一细加描绘。出绍兴府,过田垅阡陌无数,即到大禹庙大禹陵,康熙站立于华盖下,周围侍卫戒备森严,百官民众跪迎。此卷最后以起伏的山峦结尾。

第十卷

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559.5厘米。

0
康熙南巡图 第十卷(6张)

描写玄烨行从浙江北返过江苏句容江宁府(今南京)的情景。画面开始为句容县,过大平庄秣陵关至江宁通济门,沿途一派江南农村的湖光山色。

一进通济门,皇帝经过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长达数十里的彩棚。江宁为江南繁华之地,商业发达,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秦淮河穿过画面,之后出现了校场。康熙端坐在校场看台上阅兵。过鸡鸣山钟山、观屋台,以后湖结束。湖上渔舟若干,湖水苍茫,开阔无比。

第十一卷

绢本设色,纵67.8f豆米,横2313.5厘米,此卷始于江宁府报恩寺,经水西门及旱西门,画面出现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来,跟随康熙的官员正在登船。

康熙南巡图 第十一卷(3张)
再往前出现了山峦,尽头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这里是天险燕子矶,下临雄伟壮阔的万里长江,江水奔腾翻滚,康熙乘坐的龙舟顺江而下。画面上时而出现江南景色,时而出现江北风光,江面越来越开阔,以迷蒙的远山结束画面。 [5]

第十二卷

绢本设色。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 第十二卷(7张)
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卤薄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洞城门大开,门外即是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他们跨马排成两行,拉开距离,穿越正阳门大清门缓缓而来,天安门外有车轿和象,分列左右。
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拾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步返回皇宫。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起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街口的栅栏门也都关闭,并有禁军把守,哄赶人群。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 [6]

创作背景

编辑

王翚生活在康熙年间,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调整了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因而使遭受前些时期战争破坏的农商工各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1
康熙皇帝玄烨为了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年一1707年)的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到东南一带作了六次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泼江而南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是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康熙为了要把这个“南巡盛典”记录下来,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的平民百姓中间,征求并选拔绘画能手来绘制《南巡图》,在首次南巡的第三年,王得到御史宋骏业、老师王时敏第八个儿子宰相王和孙子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词人纳兰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学等人的推荐,于60岁花甲之年带了学生杨晋,到北京担任侍诏,主持《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 [2]
《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草因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侯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 乃授以意匠”。 [7]
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主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做官,王婉言辞去,便和杨晋一起回到常熟。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扬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还山图》赠别,诗人王士祺等以诗题之。

作品赏析

编辑

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实、细致地表现了所经之处的风土人情及农业、商业的繁荣景象,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国卷。每卷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作者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现又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8]

四卷画稿及画稿照片的传承

编辑

康熙南巡图分为正本和画稿本两个版本。画稿版本又被称为粉本,稿本和手卷。康熙南巡图稿本早于正本形成,在画法,构图和景致上存有一定差异,但均为十二卷,正本为绢本,稿本为纸本。此套稿本存世甚少。王树楠曾将一个重要的信息留给他的后人,稿本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稿本当中不能将康熙帝画出来,所以在他应该出现的位置上会画一把华盖(皇帝专用的伞)来代替,每一卷有一个华盖出现;第二是在第十二卷的回銮的最后一个画面中,因为不能表现出宫内的情景,所以画面是云雾缭绕,只能看到一点点宫殿的屋顶。
有记载指出【至于在《南巡图》正本之前已形成的稿本(亦称粉本)十二卷,主要是由“清初四王”中的著名大师王翚所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但这些稿本在正本完成后,即由相关参与者、绘画者带出宫外,因此很早即已流入民间。《南巡图》十二卷稿本像正本一样,也广泛流散于中外各地,既有博物馆收藏,也有私人藏家所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康熙南巡图稿本的第十卷,沈阳故宫博物院有稿本第十一卷,南京博物馆有稿本第七卷,第八卷和散页三幅。
史料记载, [9]
「王翚奉诏入京作南巡图,住在怡亲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府上,将四卷副本(第9.10.11.12卷)悬挂于堂上。1698年,王翚离京后,这些副本就留给了怡亲王。由于胤祥一家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此画便累代相传。1861年,咸丰皇帝遗命怡亲王载垣等八位大臣辅政,史称“顾命八大臣”。咸丰帝死后,顾命大臣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慈禧发动政变,怡亲王载垣等八位大臣被赐死,其府第被孚郡王所得,载垣之子无奈将南巡图副本以3000两白银转卖给清朝官员、北京信氏。
信氏家族得此南巡图副本后,历代相传,视为无价之宝。60多年间,信氏家族藏之甚密,即使王公大臣要求观看,也多被拒绝。画作传到清末绥远城将军信勤时,虽然他被革职罢官,穷困潦倒,仍与此图相依为命,不肯出售。此时达官显贵都想买去,“或感以情,或吠以利,或协以威”,甚至“有许以十七万元者”,均被信氏拒绝。
1926年,信勤担心《康熙南巡图》年代久远,有耗损迹象,于是请英国摄影师将其拍摄成照片,洗印了数套。其中一套被末代皇帝溥仪购得,一套被晚清新疆布政使王树楠购得,其余的几套下落不明。」
王树楠的那一套在文革中被其孙冒险藏了起来,得以躲过被销毁的大劫,2011年传给了他的女儿沐兰。由于国内无人知晓康熙南巡图稿本照片的事情,旅日华人沐兰不得不将它带到了日本,进行了三年的历史背景的调查,为了不埋没稿本和稿本照片的价值,她以出版的方式将其公开。2015年4月6日在日本三省堂出版了《康熙南巡图画稿本照片复刻版》第一部(画稿本的第九卷)和《康熙南巡图画稿画谱》。《康熙南巡图画稿本第九卷照片》的蓝本的稿本没有存世记录,这本书的出版,为康熙南巡图稿本的研究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
2014年,外媒援引波尔多一家拍卖行的消息称,两幅罕见的中国17世纪绢本画作2014年3月8日在波尔多以189万欧元(1欧元约合8.5元人民币)拍出。 [10]  据法新社2014年3月8日报道,与阿兰·布里斯卡迪厄拍卖行接近的人士表示,一幅长2.58米、宽68厘米的画作起拍价为25万欧元,拍出117万欧元。画作在人物方面尤其显示出非常细腻的笔法。另一幅经过修复的画作长3.28米、宽68厘米,起拍价为20万欧元,拍出72万欧元。通过电话购得画作的是一位亚洲人。报道称,这两幅画作是展示康熙南巡一系列图卷中极罕见的部分。康熙曾下令绘图来纪念其南巡,清代画家王翚用数年时间完成了12卷《康熙南巡图》。其中6卷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两卷在巴黎的博物馆,1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卷在加拿大的博物馆。还有两卷被认为已遗失。据报道,在波尔多被拍卖的部分属于第6卷,该卷曾被一收藏家购得,上世纪30年代为传给不同的继承人而被分割。 [3]

作者简介

编辑

清代画廊的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翚。王翚 [11-12]  (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目山人、剑门樵客;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老人。” 王出身于风景清幽秀丽的江南常熟一户绘画世家,从小喜欢绘画。他早先亲得太仓“二王”(王时敏王鉴)的指授与 《康熙南巡图》局部。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等,深得各家的奥秘,具有古朴清丽的特色。因此,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他:“石谷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其精蕴,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他:“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陌,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余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这些都说明王学习古人的专心与临摹古人的特长,当时的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对王,也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赞美,写下了“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在游学于王时敏时,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赵令祉、米友仁、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曹知白、陈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图式,笔墨纯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辉,号称“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其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且与王原祁二人有“画圣”之称。60岁以后,由于求画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又由于其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动清新。
此条目发表在《康熙南巡图》第九卷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