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报刊文摘
西兴老街入选浙江省诗路精品旅游线路名单
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 2021年浙江省诗路精品旅游线路名单, 西兴老街榜上有名。
运河边上的灯笼之乡

西兴的灯笼向来有名。灯笼这一照明用具究竟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点灯笼一定要有蜡烛。我国有蜡烛,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所撰《世说新语》里提到的东晋(317—420)初年的一则故事里。那时做蜡烛的蜡用蜂产品提炼而成,成本高,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9)所画的《女史箴图》中的落地高脚灯,看上去还是油灯而非蜡烛灯。到唐朝,蜡烛的应用似乎广起来,朱庆余、杜牧、李商隐的诗中都出现过“红烛”“蜡烛”“蜡炬”等词儿。汉代古诗中说到“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句中的“烛”是火把,不是蜡烛。现在有人说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越军已用灯笼照明,完全出于杜撰。我国从13世纪起懂得养白蜡虫来生产蜡。蜂蜡、白蜡都是昆虫所产,因此,蜡字是“虫”字偏旁的字。笔者年轻时见到市上所售蜡烛,是用从乌桕树籽提解出来的油做成的,外罩一层熔点比乌桕油高的白蜡(含色素)。现在蜡烛全是矿烛,点起来黑烟浓浓,不及桕油蜡烛烟少,不过价格便宜。估计西兴灯笼的全盛时期应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清两朝。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初,有了电灯,灯笼逐渐衰落;“文革”以后,几乎绝灭。
诗路声音博物馆——西兴馆建设研讨会召开
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兴诗路文化建设,提升西兴文化软实力。1月6日,诗路声音博物馆——西兴馆建设研讨会在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召开。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滨江区社科联(文联)等有关领导,西兴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美娟、街道党工委委员潘军刚出席,相关专家学者、古镇居民代表、诗路声音博物馆制作团队等参加会议。
勾践灭吴后,西施真的重回范蠡怀抱、泛舟五湖去了?
与历史上许多战争给人留下硝烟铁骑的印象不同,人们对吴越战争的关注焦点似乎并不在战场,而总是落在硝烟散尽的战后,落在才子佳人的最终结局上。勾践灭吴之后,范蠡、西施最终去了哪里?这似乎是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