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1 浙东唐诗之路图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在浙东吟唱聚会的一条旅游线路,它贯穿钱塘江以东的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市)、睦州(今属杭州市)、衢州、婺州(今金华市)等八个州,以越州萧山之西陵(今西兴)、渔浦为起终点,又以横渡钱塘江作为诗路起终点的出入口。因为这八个州从唐贞元三年(787)设浙东道、治越州以后,均在浙东范围,故以称之。这片越州为中心的神秘区域,以经济之发达、文化之深厚、景色之奇丽、宗教之兴盛,吸引了晋代以后的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赏、探幽、怀古、创作,到唐代掀起高潮。据统计,终唐一代,有400多位著名诗人沿着这条路线游玩越中,留下近千篇诗作名篇以及众多诗坛佳话,形成中外旅游史上绝无仅有的浙东唐诗之路。而这条以诗为特色、以水路为主兼以陆道的旅游之路,它在文化和交通上的最大载体之一,正是把浙东主要文化景点串联起来的浙东运河和鉴(镜)湖,具体点说,从钱塘江南岸渡口渔浦、西陵经西兴运河(即浙东运河萧山段和山阴段)、东鉴湖航道(即浙东运河会稽段)到曹娥江的浙东运河西段,则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始段和精华段,它无疑成为诗人们着力描述和讴歌的重点所在。
图2 晋唐浙东运河示意图
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诗作神品的,当数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诗中描述了诗路的大部分景观,尤其对越中山水——钱江潮、会稽山、若耶溪、镜湖、越州城、曹娥庙、剡中、四明山的描绘更是出神入化,荡气回肠: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渡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
图3 绍兴运河园李白“挥手石”
渡过钱塘江,即为越中地面。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文化深厚,魅力无穷,令世上多少骚人墨客迫切向往流连忘返。尤其是六朝名士谢灵运徜徉于稽山镜水之间,慰藉、陶冶、放飞心灵,开创了我国诗坛上的山水诗流派,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唐代不少诗人就是冲着谢灵运等人的山水情结而来的,李白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便表达了诗人们远游越州秀美山水的向往。不仅如此,鉴湖区域还集聚着众多源远流长的人文景点,如宛委山、禹陵与大禹传说,禹庙、祭禹与越国创立,大越城与句践、范蠡,欧冶耶溪铸剑,西施若耶采莲,秦始皇望海立碑,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曹娥庙与曹娥碑,以及王羲之兰亭修褉,谢安东山再起,葛洪宛委炼丹,王徽之雪夜访戴,贺知章赐归镜湖等等,都是令唐代诗人心驰神往,所要探索的。优美的山水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交相叠加,融为一体,将文化的引力和张力发挥到极致,使越地成为唐代诗人非到不可之地。初唐诗人孟浩然的《渡浙江向舟中人》真切流露了浏览越中的急迫心情: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图4 绍兴大禹陵碑
图5 绍兴大禹陵庙
图6 绍兴府山越王台
图7 会稽刻石
图8 王羲之《兰亭序》
图9 谢灵运像
西陵既是诗路的起点,又是越州与隔江相对杭州的分界处。越州刺史元稹与杭州刺史白居易这对唐代诗坛挚友,以越州、杭州为节点,互相往返于钱塘江与西兴运河之间,以诗言情,以诗咏景,亦唱亦和,竹筒递诗,演绎了一大诗坛佳话。“竹筒递诗”起始于唐长庆三年(823)十月,时元稹赴越任职,途经杭州,拜访白居易。白设宴款待,席中互赠诗作。离杭渡过钱塘江,到了西陵,便是越州地面了,朋友间惜恋之情,依然难以释怀,于是,元稹又深情地远眺杭州,信笔写下《别后西陵晚眺》诗,以竹筒贮之,递送杭州。诗云:
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
与君会后知何月,不似潮头暮却回。
图10 绍兴运河园元稹、白居易唱和诗墙
图11 世界文化遗产——绍兴古纤道
白居易阅罢此诗,欣然会心,即刻写下《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诗,虚拟元稹西陵遥望之状,聊表自己感激之情。依旧贮诗竹筒,递送越州。答曰: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
知是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
图12 西兴镇海楼、塘闸图
以上是元白唱和竹筒递诗的开篇之作。诗中表达的相互关切、怀念之情,完全出于好朋友之间深厚感情的流露,真切自然。然而,当他们在各自夸奖州宅实为州地的唱和时,却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交锋。这场争论是由元稹开启的,他先以《以州宅夸于乐天》诗赠白居易,诗中赞扬越地风光奇秀,诗末“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更是洋溢着无比自豪,满足的情感。白居易很不服气,认为杭州风光要胜于越州,遂作回诗《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赠元稹,诗云:
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
厌看冯翊风沙久,景见兰亨烟景初。
日出旌旗生气色,月明楼阁在空虚。
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
具有从朝廷到地方丰富阅历和对璀璨越文化深刻认识的元稹底气很足,他当然不同意白居易的观点,于是作《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有酬前篇末句》诗回赠,开篇以越州州宅“仙都难画亦难书”的美景来气气白居易“除却余杭尽不如”的自夸,此后,仍然意犹未尽,又做了一首回诗《再酬复言和夸州宅》,从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城市要素比较,无可辩驳地得出了“会稽天下本无俦”的结论,诗曰: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断发宜刑千古越,奔涛翻动万年忧。
石缘类鬼名罗刹,寺为因坟号虎丘。
莫著诗章远牵引,由来北郡似南州?
“俦”,伴侣、同辈的意思。开篇“会稽天下本无俦”,是说会稽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与它相提并论的。下一句“任取苏杭作辈流”,意思是与会稽相比,苏州和杭州不过是作作配角而矣,虽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要到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中才出现,但在唐代,苏州和杭州已经是江南出名的大州了,再与前一句联系起来,这两个州显然是作为当时国内州郡的代表来与会稽比较。接下来的三组诗句,分别从经济与基础设施、文物、文章三方面进行城市比较,类似于现代城市排名的综合数据定位。其中,第二组诗的意思指会稽经济历越国(断发为越国习俗)、东汉、六朝的数千年发展,到唐代,最能体现经济实力的海塘工程,即山会海塘业已大规模修筑,几近封闭,而杭州海塘只有局部修筑,难以抵御钱塘江涌潮,对经济发展留下了长期忧患。第三组是说文物,杭州的“罗刹石”、苏州的“虎丘寺”,怎能与“文物最盛”的会稽相比。最后一组是说“文章”,这是元稹最为看重的部分,也是他敢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结论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以会稽的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名篇汇集,自古以来,钱塘江以北乃至中原州郡,那个地方出现过如会稽那样的文化辉煌?
从西陵出发,泛舟西兴运河,从迎恩水门入城,来到“越中蔼蔼繁华地”的越州城,开始了唐诗之路中最为精彩的越中山水之行。
图13 绍兴迎恩水门
图14 隋代罗城(越州州城)示意图
请看诗人孙逖《登越州城》对“天下风光属会稽”(唐·元稹《寄乐天》)的越中山水风光做了如下描述:
越嶂绕层城,登临万象清。
封圻沧海合,廛市碧湖明。
晓日渔歌满,芳春棹唱行。
山风吹美箭,田雨润香粳。
代阅英灵尽,人闲吏隐并。
赠言王逸少,已见曲池平。
伫立越州城内卧龙山顶,登高远眺,山会两县,尽收眼底。南望稽山群峰环绕,宛如翠屏;北望后海紧掠平原,疆界分明;望城南之镜湖,一碧万顷;望城北之平原,阡陌纵横;廛市、渔船、稻田、竹林,真是美不胜收。这方秀美而富有灵气的山水州养育了英才辈出,吸引了高人聚集。孙逖是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人,唐开元二年(714)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尉。后又举贤良方正科,登文藻宏丽科,终官太子詹事。授山阴尉期间,写有不少歌咏稽山镜水的诗作,又以《登越州城》为代表作,而从“芳春棹唱”之描写看,该诗当作于开元三年(715)。诗人迷恋科举,连中三科,对赴京赶考怀有很深情结,正如他在《山阴县西楼》诗中所云,“一见湖边杨柳风,遥忆青春洛阳道”。然而,诗人虽有“遥忆青春洛阳道”之感,但真的要他离开越州,他又无限留恋了:“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这恰恰是对“天下风光数会稽”的最好诠释。
鉴湖又称镜湖、南湖等,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由会稽太守马臻创立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全盛时期,鉴湖水面积达173平方公里(相当于今30个杭州西湖),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米,总库容4.4亿立方米以上(至今仍居浙东大型水库蓄水量首位)。在存续的1000多年间,鉴湖为山会萧灌区的“九千顷”农田提供了灌溉保证,减少了自然灾害,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绍兴河网水系和“鱼米之乡”的基础。同时,鉴湖将昔日海潮直薄、旱涝频仍的沼泽荒原,改造成为晋人王羲之赞颂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旅游圣地。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亦云“山阴南湖,萦带效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包括鉴湖、灌区原野、会稽郡城和稽北丘陵在内的鉴湖流域如诗如画的水环境。
图15 今日鉴湖风光
镜湖“秀色不可名”,自然引得诗人们要身临其境。出越州城,在城门外备有三处游船码头:一为都赐埭,乘舟去游赏东湖;二是稽山门,可舟行东湖,又可以舟行西湖;三系常禧门,也即西湖码头,山阴道的起点。诗人们拾步上船,放舟镜湖,湖光山色、莲荷越女映入眼帘,先贤雅事、历史勾沉涌上心头,怎能不诗兴大发?据初步统计,唐代诗人咏吟镜湖及沿湖景区的诗作,留传至今的尚有镜湖72首、若耶溪75首、禹陵10首、兰亭15首、东湖(东镜湖之景点)19首、柯亭2首,共计192首,居诗路景点之首;代表性诗人有孟浩然、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严维等,几乎囊括了唐代的诗坛翘楚。其中李白三次入越,创作的镜湖诗至少15首,恐怕也是李白一生中留诗最多的景点了,诗人对镜湖的迷恋,由此可见一斑,请看把镜湖、荷花、西施、若耶溪、美人宫融为一体、穿越时空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图16 绍兴西施山美人宫遗址公园
再来欣赏中唐诗人朱庆馀笔下诗情画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南湖》: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若耶溪是镜湖上游会稽山“三十六源”中最大最长的溪河,幽深奇丽,古老神秘,被誉为越部族的母亲河。溪之畔安葬着越国王室的先祖大禹,又有越国的都城平阳和冶金基地上灶,还有西施采莲留下的曼妙足迹。且看诗人李绅如何描写《若耶溪》:
岚光花影绕山阴,山转花稀到碧浔。
倾国美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
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
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沉沉。
漫漫唐诗路上诞生了四十多位诗人。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是唐代诗坛的元老级人物,一个演绎“金龟换酒”雅事的浪漫酒仙,也是一名离家五十载的镜湖游子。唐天宝三年(744),他以八十六岁高龄向唐玄宗求还,回到日夜思念的镜湖故乡。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青春活力注入心肺,诗人触摸着烟波浩渺的镜湖,写下了清新脱俗、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诗,不久就驾鹤西归,他就是贺知章。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图17 毛泽东书《回乡偶书》
图18 贺知章像
天宝六年(747),对贺知章深怀知遇之恩的李白第二次漫游浙东,兴冲冲专程往访,不料贺知章已经作古。李白悲痛难扼,情不能己,于是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等诗追悼贺老,诗中仍然离不开镜湖和用镜湖水所酿之酒。其中一首云: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沿着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足迹,从越州都赐门登船东行,走镜湖湖堤内的运河航道七十多里,来到曹娥江西岸的曹娥堰进入曹娥江。有一座纪念孝女的汉代古庙曹娥庙独立江边,庙中还有名士蔡邕留下字谜的汉代名碑曹娥碑,到唐代碑已损坏。长庆三年(823)至大和三年(829)间,诗人赵嘏慕名造访曹娥庙,看到已堕之碑,不禁触景生情,遂写下《题曹娥庙》诗:
青娥埋没此江滨,江树飕飀惨暮云。
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图1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曹娥庙
曹娥江,古名舜江,俗称东小江,因汉代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尸而得名,嵊州附近又称剡溪,上虞区境又称上虞江,干流全长182公里,流域面积5931平方公里,是宁绍平原除钱塘江外的最大潮汐河流。南朝宋始建梁湖埭切断了姚江与曹娥江的联系。失去了姚江的分流,曹娥江潮汐变得更为汹涌,感潮江段延长到剡县(今嵊州市)清风峡以远,从而为唐代诗人舟行曹娥江到达上游剡溪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从浙东运河(鉴湖)进入曹娥江上溯之浙东唐诗之路的第二个游程。对于内地诗人来说,乘潮而至更是梦寐以求,一则快速称心,再则可临流观景。约在天宝年间(742—756),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籍诗人萧颖士乘晓月下江,赏浪中日出,一览曹娥江风情,写下了《越江秋曙》:
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
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
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
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
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
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诗路沿曹娥江连接上流剡溪,至沃州湖,然后再沿溪而上,由慈圣登岸,上天台山,出越州后向台州继续延伸,这里不再赘述。
在唐代352年中,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诞生的诗人达四十多位,隐居的诗人有二十多位,前来踏访、游赏、交游、吟咏的诗人在四百位以上。从诗人的活动范围和诗歌创作的集中度来看,以越州城为中心山会两县的镜湖区域,即诗人们所称的“越中”,更是这条诗路的精华段。初步统计,在这段精华区域,著名诗人如孟浩然、王维、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都留有踪迹和诗作,孟浩然和杜甫逗留的时间前后达四年之久,李白和李绅一生三次徜徉其间,白居易也两次到过这里;地方行政长官大多也是诗人,仅任越州刺史的诗人就有独孤竣、杜鸿惭、韩滉、贾全、杨於陵、孟简、元稹、陆亘、李绅、高铢、元晦、杨汉公、李褒、李纳、王龟等;唐代最大规模的诗歌联唱活动——大历浙东唱合,就发生在镜湖的岛屿景区东湖,参加诗人57位,联唱诗歌49首;诗人咏镜湖及镜湖周围名胜会稽山、若耶溪、曹娥江、东湖、兰亭、禹陵、柯岩等的诗作,留传下来的多达330首以上(不含相关诗作),实属罕见。尤其可贵的是唐代诗人踏访之地,诗作描写之处,差不多都能考证出来,基本上完好地保存着,而其中的精华段,至今仍然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热线之一。在中外旅游史和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条以水路为主、以诗歌为载体的纯粹文化游路,且能够穿越千年,长盛不衰,可谓是绝无仅有,独领风骚。
2020年8月31日
编辑:戴秀丽
总期:406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