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写的《萧山供销社志》第一章“解放前农村商业”第四节“集镇简介”第八项:西兴镇。

本志断限上起民国元年(1912年)下迄公元1984年。

—西兴老王

西兴镇位于城厢镇(萧山县城–网编注)西北9里,隔江与杭州相对,战国时即为要隘,清康熙年间仍设驿站。因其是钱塘江的主要渡口,又是浙东运河的起点,故商业以过塘业最盛。清末民初全镇有过塘行68家,不仅有丝茧米盐酒等大宗物资过塘行,猪、牛、鸡、鸭、禽蛋、黄鳝等均由专业过塘行。故来自全县(萧山县,下同。–网编注)各镇与绍兴等地的客货船,日夜川流不息。

古时钱塘江南岸码头,距西兴鼓楼仅一箭之地。镇的西端设有牛车埠,养牛一百余头,专供拖驳商货之用。船埠码头变迁北伸后,镇上有挑脚抬轿的苦力2百余人,稍后有人力车56辆,饭店旅馆业也很兴旺。

清末民初烟叶、棉花、蚕丝生产上升,花米地货行应运而生。傅孟芳开设的裕记花米烟叶行,资本雄厚,此后烟行陆续增加。由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带动了南北货、棉百货业的繁荣。南货有赵顺昌、悦昌等12家,宁波人开设的悦昌黄鱼行货源充沛,批发业务甚盛。棉布百货店以大来资本最厚,折米7百余石。油烛店有裕丰、徐锦昌等9家。酒酱店有汪德义、王恒裕两家。

古时婚嫁喜庆、敬神祭祖、迎神赛会以及人夜行、店夜市、船夜航、官出巡,都需要灯笼张彩照明,此业西兴特盛。最大的灯笼大如谷箩,高逾三尺,制作精细,饰以彩绘,书以堂号。张灯后或擎或挂,极显气派,故“西兴灯笼”闻名沪杭。制作灯笼,产销相兼,居民赖此为生者不下数百,而后随着电灯的普及而淘汰。

民国十五年萧绍公路通车,民国十七年钱塘江南岸新建“浙江第一码头”,江边成为客商转道之处,逐渐成市。民国二十二年浙赣铁路自浦沿北通车金华,从此客货分散转道,西兴的过塘行、饭店首告衰落,其他行业则兴衰起伏不定。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杭州沦陷,钱江两岸隔绝,西兴商业萎缩。民国二十九年二月,日军侵占该镇,商民大多转移或设摊糊口,投靠日伪巧取豪夺而发迹者,间亦有之。日本人所设“大义洋行”以低价掠夺棉花等军用物资,农村经济陷于绝境。其时过塘行仅剩2家,从业人员由战前的384人降至11人。饭馆由16家减为2家。竹器、车盘、磨坊及典当等业相继闭歇,景象萧条。

抗战胜利后,烟叶、花米、南货、油烛业复兴较快。到民国三十七年烟叶行多大16家,设同业公会,资本在3亿元(民国后期的法币)以上的有交通、海丰、华昌三家,其中海丰资本有6亿。华昌、交通为沪商办庄,国民党强制限价失败后,即拥资高价收购烟叶、棉花,使物价急剧上窜。当时香烟业也一度兴旺,龚耀记、童炳记等香烟店,均那能向杭州卷烟厂批购派烟,称“西兴烟王”。绍兴人开设的王恒记酒店,汪德义、金水记酱园,以及当地许加明开设的许恒义酒店,均自设酒酱坊,经营都较得手。裕记花米行则利用其资本及地头势力,囤积棉花杂粮,操纵市场。民国三十九年八月以后,沪杭商贾纷纷潜入本县抢购棉花、粮食、烟叶等物资,就地商户大多在物价暴跌中被迫歇业。